党史上的今天:
 
 
提示: 网站导航组件在当前页面和配置下,没有获得可显示的导航项。
 
  理论学习
当前位置: 首页>>党史学习教育>>理论学习>>正文
世界减贫史上留下深深的中国印记
2021-09-17 14:45  

世界减贫史上留下深深的中国印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减贫人数相当于整个非洲或者欧洲人口总数,这是人类减贫史上的一个奇迹。不过,成就面前不止步,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催人不断奋进。

党的领导与政府有为

按照西方的逻辑和传统认知,中国作为一个曾经的积贫积弱国家,既缺乏西方理论描述的发展腾飞所需的基本要素,又没有按西方发展路径选择发展模式,是不可能出现发展奇迹的,更不可能实现全面脱贫。

事实证明,这一认知和结论是严重的误判。中国人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不但扭转了历史上积贫积弱的形象,而且逐步解决了困扰中国和世界几千年的贫困问题。中国的减贫实践精彩、生动,并具有世界意义。

看待今天中国的发展问题,尤其是看待脱贫问题,不能简单地依靠西方的理论和模型进行演绎。以华盛顿共识为例,它强调发展中国家的问题主要是政府干预过多,所以要解决发展问题就必须取消政府干预,推行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这一药方治理的结果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结局越来越糟糕。

中国扶贫攻坚的伟大实践和脱贫道路,不是西方理论的简单移植,而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回顾实践历程可以看到,中国减贫实践的伟大成功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政府的有为有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

具体来看,强有力的政治意愿和政府承诺是实现减贫的根本保证;坚持以发展解决贫困、以减贫促进发展的理念,是减贫取得成效的关键;政府提供相应的制度和政策保障、综合性的发展政策和专门的减贫计划是减贫取得成效的根本保障;减贫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需要政府的意志、社会的关爱与贫困群众意愿相结合,从而确保减贫项目与贫困人口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因此,中国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可以概括为:加强领导是根本,把握精准是要义,增加投入是保障,各方参与是合力,群众参与是基础。

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

立足于马克思反贫困理论,在解决中国贫困问题的具体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方法,继往开来、创新发展,不断破解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扶贫工作进行科学总结与理论提升,形成了精准扶贫理论和精准扶贫方略。在此进程中,不仅将21世纪中国消除贫困的伟大事业推向新阶段,而且在实践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一方面,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要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必然需求,也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应有之义。只有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才能赢得民心。

另一方面,提升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境界。

以往的粗放式扶贫方式存在底数不清、目标不准、效果不佳等问题,很难把经济发展成果同贫困人群共享,难以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加大扶贫投入、创新扶贫方式,扶贫工作呈现新局面。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直接瞄准目标人群,做到了精准识别、精准扶持、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切实提高了扶贫工作的绩效和力度。可以说,既是实践创新,又是理论创新;既是对中国的贡献,也是对世界的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脱贫攻坚战略中,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做到脱贫脱到点上、扶贫扶到根上;坚持大扶贫格局,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做到真脱贫、脱真贫;强调抓扶贫开发,既要整体联动,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又要突出重点,加强对特困村和特困户的帮扶。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既扶贫又扶志,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提高其发展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我们坚持动员全社会参与,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这些经验铸就了中国式减贫的奇迹,在世界减贫史上留下了深深的中国印记。

自身发展与共同发展

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牵头搭建多边合作平台,推动世界同步发展,加快全球减贫进程,更加有效地促进了广大发展中国家交流分享中国的减贫经验。

特别是,中国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开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帮助更多国家增强自身发展能力,更好融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为国际减贫事业注入新活力。

世界银行发布报告称,“一带一路”倡议旨在通过中亚、南亚将中国与欧洲连接起来,内容涉及港口、铁路、公路和桥梁建设等。据估算,“一带一路”如果得到全面落实实施,可使3200万人摆脱贫困,可加快数十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减少贫困。

与此同时,中国还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力所能及地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向16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近4000亿元人民币援助,派遣60多万名援助人员。其中,700多名中国好儿女为他国发展献出了宝贵生命。中国还向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大洋洲的69个国家提供医疗援助,先后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落实千年发展目标提供帮助。

减贫的根本途径是发展。中国在加强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极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中国的减贫实践与经验属于世界。今天,中国正为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奋斗,更加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宽广视野、中华民族的博大胸怀。

消除贫困依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性挑战。但今天消除贫困正面临许多新的全球性挑战,特别是逆经济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给世界经济增长形成重大威胁和巨大破坏。

自由贸易是促进全球繁荣的基础。现在美国挑起贸易争端是典型的贸易霸凌主义,不但破坏了一系列国际贸易规则,更可能迟滞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是世界减贫事业的“逆潮流”。

未来15年至20年,对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是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贸易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建设,坚定做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和建设者。

无论形势如何发展变化,中国都坚持做好自己的事情。为全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为推动更多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中国将一如既往地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致力于努力实现合作共赢,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各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我们坚信,更加开放的中国必将更加繁荣,中国与世界必将形成更加良性的互动,给全人类带来进步、富裕和繁荣。

转载 党史学习教育官方网站

关闭窗口

普洱学院宣传部 版权所有